liushahe001
|
2014-12-11 19:41 |
大陆国家与海岛国家的竞争之三中国的崛起
我们总结一下工业化时代以来争霸的路径和模式。德国是典型的肌肉型,但地理位置太差,就像打架一样,四面是敌人,连一面靠墙的地方都没有,所谓四战之地。再勇猛也经不起打。德国和日本是两个反差,日本是和英国地理很像,但日本在海洋和大陆上举棋不定,骨子里日本是一个大陆帝国理想的国家,但其地理位置合适发展成一个海洋性的帝国。但其发展实践策略混乱,而现实条件制约太强。
这里我们反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与德日的区别及其中需要中国汲取的经验。美国崛起,并没有采取直接与英法对抗的策略,同样也没有急吼吼地去向衰落的帝国开刀,即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尽管美国从西班牙那里抢了菲律宾,但总的来说,美国的扩张是在英法容忍限度内,是在英法的控制的世界秩序内,是跟着英法屁股后面去抢东西的。而德日则是要推翻英法,或者说要与英法平分世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隐忍有多么的厉害。而德日则显得多么冒险和急不可耐。而且德日的战略地位比美国的要差,更容易采取冒险和极端的手段。中国应该学习美国的隐忍,即有底线。
在太平洋拓展海上殖民地,日本已经没有空间,欧美已经将有油水的殖民地都占领了,一些弱国的殖民地,日本是不能轻易去动的,例如荷兰的印尼,因为要去动也轮不到日本。结果日本只有到大陆去想办法。即便如此,也遭遇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堵截。日本对殖民地的渴望知道东三省才满足。日本的扩展注定要触动旧帝国的体系和利益,其大东亚圣战,触及了英法等欧洲的利益,也触动了美国的利益。这迫使日本在选择同盟时只有找德国。但彼此其实没有实质的帮助。这种同盟意义何在?几乎是各自作战。最后日本的战争失败主要还是在海战,从这个角度看,其在陆军的投入是一个失败。
德日走的都是热战模式,且以惨败告终。至今没有彻底洗刷掉其政治负资产。德日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正常国家。他们想获取正常国家地位,一方面要靠自身的洗心革面,这方面德日其实做得都相当尽力和辛苦,我们也不必苛责日本。但事实上,它们头顶上也存在玻璃天花板,要突破它就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苏联在二战中选边站获得正确,获得战争红利。但战后与美国展开了冷战模式。但苏联追求和美国争霸或者全球共治,而不是满足于美国给其划定的势力范围。在其争霸过程中,它的行为自然成为美国凝聚同盟的方面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它越是努力,对于加强美国同盟的凝聚力就于是有效果。这几乎就是一个悖论。即挑战霸主,似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例如当下俄国的例子,美欧就是要求他加入现有的国际秩序,或者说老老实实去排队。而俄国不愿意,它的每一次反抗,都使得美欧的同盟更加紧密化,而使得自己更加孤立。也就是说,热战或者冷战,都是一种直接的角力,是一种消耗性的对抗,这种对抗对于企图接管世界秩序的大国而言是不利的,反而有助于现有大国维持其秩序。或者说现有大国其领导力和统治力的崩溃,并不是因为这种直接对抗而崩溃,而是因为其自身的领导力的相对衰弱。例如英国的综合国力的下降。
那么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或者迹象,即美国的综合国力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而开始下降。但这种下降威胁还不如当时欧洲列强以及美国增长对英国领导力构成的相对削弱那么严重。而且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在这些新兴经济体中,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一定是天命所归。正如当年具备挑战英国的有德国、俄苏,还有美国,而最终美国笑到最后。因此中国必须审慎。
我们说过,美国接替英国具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天时即两次大战机会,地利即美洲大陆塑造了其大陆型和海洋型国家兼具的优势,人和即它和英法有文化制度的相似性。而德国和俄苏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至于中国,我们需要认识到,现在这三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这种想法不存在。准确的说,我们连中美共治的奢望都暂时看不到,这是俄国目前吃苦头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求地方势力范围呢?应该说似乎正朝这个方向走,但连这个方向也不被现存国际秩序允许和接受。这就是美国重返亚太和再平衡的战略,在亚太,美国是领导者,这就是它重返亚太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下,怎么可能有中国的势力范围?
有,也只有一种模式,就是欧盟模式。那是美国庇护下的一种自治模式。是彼此形成了战略互信和盟友关系,美国基于对抗前苏,需要在前沿夯实欧洲的滩头阵地。事实证明,欧盟的推动对于瓦解苏联具有巨大的政治迷惑性,使得前东和苏联加盟国非常幻想在自由欧洲的体制内生活,而不是贫困而压抑的前苏同盟。波兰和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都上演了这种奔向自由和光明的悲喜剧。因此,美国是不会允许出现独立和对抗美国的地区同盟。
既然与美国共治不可奢求,谋求地区势力范围也会刺激美国的直接和间接干涉打压,导致冷战。那么中国还能干啥?成为日本式的国家,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残疾儿式的被监管国家,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美日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虐恋式文化,日本一方面痛恨美国,一方面又从中体会到一种安全和快乐。美国一方面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其实也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他们只有寻求共同的敌人,才能彼此依偎。否则一定要互相撕咬。以前是苏联,现在是中国。这种关系很诡异,美国用中国来恫吓日本,让日本听话;同样日本也用中国来惊吓美国,寻求美国的关注。这种关系到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中国绝对地超越美国的实力,而美国衰落到不仅不能和中国对抗,而且在中国骚扰下,只能顾及美洲事务。这时候或者更早一些时候,日本就会另换主人求虐了。当然这只是假设,未来的可能很多,可能美国弱下去,中国未必足够强,世界上也没有合适的领导者,则日本未必求虐,也想竞争领导者,则中日有可能干一场。
成为英法式的国家,这也不可能。和美国文化不同,也没有共同的信任基础,例如曾经一起扛过枪,抢过东西。中美的大国关系注定要谋求一种新的路径,类似于二战前日本窘境,即崛起后,又不被承认,一个孤立的东方人种出现在白人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完全跟随美国,必然会成为英法日这样的二流国家,而且也不具备可行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将经历一个比美国崛起过程中,更加漫长的孤立主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实力的增长,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扩张相对不成比例。美国的软实力的扩展也是经历了一份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实至今美国依然需要依托英法的文化来支持美国的文化霸权。而相反,中国自晚清以来,周边的地区就已经开始在文化上脱离中国,去中国化了。没有文化的软实力,单靠硬实力是无法维持长久的领导力的。因此中国的崛起本质上还是一个内政的问题,自身的制度对国民都没有吸引力,对外如何去影响其他国家。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还是经济问题,即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摆在眼前。不迈过去,就意味着拉美化,不战自溃,有影响力,也是骚乱输出的影响力。而迈过中等发达国家陷阱,需要法治化和高端制造。这需要两个改革,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二是教育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普选和直选,而是在现行体制下能够设计出有效的廉政监督体制架构。这个目标既是战略也分战术。战略目标即实现宪政民主体制,但不是当下;战术是实现廉政监督体制,这必须实现。而这个战术目标必须服务服从于战略目标,而不是阻碍,则国家政治体制可以平稳过渡。也就是透明的可预期的。其二是教育改革,现在的教育已经从宏观角度已经被若干部门和集团垄断且利益化,在微观层面上拘泥于各种细节而违背人性,例如小学生奥数疯狂到极致,大学教师科研指标化并和利益荣誉挂钩等等。大概在这个国家当教育部部长是最安全的,因为丑闻已经多到打破极限的程度了。
中国现有战略的有效性评估。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一个设想,没有落到实处。实际参与的国家没有多少。此外金融战略,即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发展基金等。应该说,这个金融设想还是不错的,但中国国企在国内的官僚主义低效、颟顸、贪腐尚没有找到有效的制约,现在又搞这种资金输出到国际市场去冒险,没有了国家垄断的保护,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以个人看法,一带一路只是画饼充饥而已,对于沿线国家而已没有多大的实际操作性。它必须一个一个地区合作组织去建构,而一带一路沿途地区矛盾和冲突复杂令人难以置信,而控制这个冲突和矛盾的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显然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这种调控能力。并且一带一路是两头相向而进才有意义,即欧盟必须有积极的意愿配合。显然目前欧盟尚没有达成协调的一致,只有德国有兴趣,或者零散的个别国家,这没有成为欧盟统一的意志。这起码需要德法英三巨头形成一致的看法和意志。两边向中间努力,这样就能降低中间沿途国家发生各种干扰因素的可能性。否则如果欧盟方面采取即便不是干涉的态度,就是纵容和看热闹,中国也没有办法独自去干这件事。说到底,需要让中国成为一个吸引人的,成为中国梦想的地方,一带一路才有可能。
当然一带一路可以作为一种远景规划,而中国可以把一些中亚到俄罗斯,中国和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的经济一体化实打实的做起来,由此促进欧洲向东努力。中欧努力建立欧亚一体化经济,有助于削弱美国的经济霸权。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有助于欧洲摆脱美国,成为独立的一方,形成和中国美国的三国鼎立。这种态势最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洲。问题就是欧洲需要相信中国的战略善意和诚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乐意看到俄国融入欧洲。融入欧洲的俄国实际上有助于欧盟脱离美国,加速欧洲在安全上脱离对美国的依赖。从而有效的形成中美欧三国鼎立。到那时候,美国也必须改善对中国的态度以制衡欧洲,那是跨太平洋的经济合作就成为美国的迫切需要了。而这中间,中国就有可能获得东南亚和东北亚的势力范围。 | |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
用户名 |
时间 |
理由 |
金币 +48 枚 |
wj无为 |
2014-12-14 22:07 |
发帖辛苦啦! |
原创 +1 贴 |
wj无为 |
2014-12-14 22:07 |
发帖辛苦啦! |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 06:18